『慢經濟』是台東近來很熱門的三個字,是繼『慢食節』之後讓後山這一個小地方再度博得版面的專有名詞。
遠見某篇報導👇節錄了縣長演講中對『慢經濟』的理解,只不過文章裡面對『慢』解釋很廣泛,廣泛到讓人摸不著頭緒。
特別是以下這一段👇
並且,要尋找有理念、有風格的「販售」台東的慢。
她也分享具體落實面,從生產可以賣的「慢產品」,找到願意買的「嗜慢者」,並且維持良性的「慢循環」,既有產值又能守護這片土地。
我看完之後,唯一的感想就是WTF...
所謂的『慢』,應該是指在大都市工作的人不想再汲汲營營,願意回台東,然後發展出自己的品牌魅力。
和其他動不動就搞連鎖的品牌不同,有不可複製性,並在台東這一塊光觀版圖上顯得格外重要,其散發出的魅力讓人想要征服。
這時候這該死的魅力吸引著無數追隨者。
所以『慢』只是開頭,之後的地方店家發展自己的品牌魅力才是重點,而不是對公家單位下的指導棋唯命是從。
『慢』是用來吸引人的核心,要是不想要餓死,你還得『快』,快速找到自己的魅力亮點,然後開始發光。
要不然你怎麼應付長官講稿裡說的一萬個人來一百次呢?
這讓我想起了客戶近期餐廳收穫的一篇評論...
然後三個月後又收到一則評論...
一般常見的餐廳評論除了誇食物、服務、裝潢之外很少有像上面這麼打從心底會拍馬屁的😍!
客人居然願意特地來一趟,就像2020跨年夜很多粉絲願意從各地奔來台東看A Mei那樣的心甘情願。
既然距離不是問題,就只剩你值不值得而已。
關於『魅力』我的理解是,會讓人心癢想地要一探究竟,得不到的就心心念念。
所以,讓消費者為了你特地來一趟台東,而不是剛好來了台東順道去看你。
到底,怎樣才是慢經濟?
直到從屬關係的主、從位置對調(地方店家強勢主導,公家機關在旁協助),沒人乎喊口號之後,觀光客仍慕名而來,這才是慢經濟。
所以各位老闆,這樣的慢經濟你們有跟上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