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在台東久了,對於大活動其實挺無感。
熱氣球光雕衝浪什麼的,都是老調重彈。你說辦個大活動盆滿缽盈誰不開心,但就整體觀光來說,受惠的也就只有重點區域的店家。
台東地形狹長,至今沒有人有能力端出可以吸引旅人走訪台東各地的好方法。
熱氣球不行、旅宿加一元多一晚的活動也不行。
誰行?到底?
重點在吃!
吃是剛需,每天反覆循環,這一頓吃完又可以開始期待下一餐。
餐廳是人文,是城市的基礎,吃飽喝足了,才能有餘裕享受閒適的氛圍。
冒著可能會被人蓋布袋的風險,我不的不說,台東觀光區餐飲的精緻程度,決大部分滿足不了觀光客的飲食需求。
說白話一點,多數餐廳老闆只負責把客人餵飽,有沒有體現在地風情的關他屁事!
光觀景點絡繹不絕的秘訣,在食物上。
前幾天在臉書看到一張照片,以比西里岸為背景...
因為我家也住附近,所以一眼就認出來這個取景畫面的後方,是一家餐廳。
Google上的評價也寥寥無幾,經營2-3年卻只有100初的評價,估計口碑是不上不下。
說也奇怪,這麼好、可遇不可求的海景餐廳,照理來說會紅起來,不過卻默默無名。一個地方景點若是沒有美食來撐,不管來幾個吉米最終都會淪落到遊客到此一遊,僅此而已。
食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想想隆昌的玩冰箱,挨在大馬路旁的一間店,說風景沒風景說環境也沒環境,但是光是『視覺上的美味』這一點就迅速在社群媒體上炸開這一點上得知食物的一席之地。
雖然有人對光有擺盤味道卻各自為政表示不以為然,最後也是收穫了一大筆拍照就會飽的紛絲。
再回過頭想想空有一手好牌比西里岸,不由自主的感到可惜。其實只要掌握住在地元素再加上時不時精進廚藝,不用多久也能成為看起來不怎樣,但是卻讓人趨之若鶩的熱門景點。
之所以有些店熱鬧不過3個月,是因為沒有核心理念。
除非你是開給在地人的,否則門店開在哪裏其實不受任何影響。
缺乏核心理念的店家,生意的好壞絕大多數取決於外在因素(如人潮、季節、大月小月)。
隨波逐流是這類店家的普遍特徵。雞蛋糕夯的時候賣雞蛋糕,小火鍋很賺錢的時候紛紛砸錢進場。
還記得老虎堂的珍奶嗎(正確名字忘了😂)?現況如何你可以了解一下!
相反的,對於把核心理念當一回事的,會很清楚自家的核心價值是什麼,進而把價值透過店內各項細節傳達給客人,然後吸引客群。
確立了核心價值後,後續的「產品」、「顧客」、「地點」、「價格」、「店面」、「服務」、「推廣理念」就有跡可循。
舉例來說,東河的『台東很熱』,是一個很好的範例。
去年開店的時候風風火火,隔壁包子吃完之後大家來吃冰。天氣熱一位難求, 天氣一冷門立即可羅雀。很多時候你可以看到店內只剩一個收銀員孤零零。
老闆其實應該掌握住“不管一年有幾季,有人就是喜歡吃冰”的理念,打造出天氣冷熱皆宜的產品。要不然冬天是不用考慮養家活口嗎?
很多店家在商品與服務的區塊(冰山的最上方)非常強勢,促銷與曝光一個都沒落掉。但是在收集用戶反饋這一點卻毫無長進。
也因為這樣,導致市場上同質性的店家一大堆,除了品牌的不同,大家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。
你該不會真的以為你的東西可以賣給所有人吧?
反饋最大的意義是優化服務與菜品,作出更迎合消費者喜好的改變,進而找出會掏錢出來消費的族群。
反饋的收集可以作為改善內部的指導方針,否則在沒有依據之下所作出的調整都是自己在爽而已,消費者無感。
很多為了開發新商品而作的市場調查,總覺得必須根據市場行銷理論調查和分析,乍聽之下很複雜。
其實,只要掌握『認真看待顧客想法』這個原則就可以了。
雖然這個概念有時候會被專業人士嫌棄過於簡化,說怎麼可以直接用問卷總結出來簡單數據來作為決策的依據,太不負責任了,應該要用更謹慎的方式來處理。
不得不說,理論過於理想化。不是每個店家都可以獲得與專業人士諮詢的機會。
再說了,專業人士的理論基礎過於扎實也是缺點之一,畢竟沒實際住在台東,也不是實際的消費客,任何的建議都是紙上談兵。
與其這樣,餐後的問卷除了可以增加互動之外,更容易讓他們在填寫問卷的過程中寫下更為真實的評論。
如果直接跳過這個步驟,直接Google評論上見,好評大家都開心,要是負評呢?拉低整體評分不說,還刪不掉,之後每個人都會看得到。
採用反饋機制(問卷)扮演著舒緩消費者的不滿情緒(因為不爽都寫在問卷裡)的重要功能,還能讓店家更多的採納各方意見。
不只這樣,回收的反饋還可以作為臉書貼文的素材來源,讓你言之有物。
你一定要瞭解到,社群是大家尋求開心的地方,一昧的折扣促銷什麼的,無關消費者痛癢。
在台東的觀光版圖上,想清楚你想扮演的角色。
捫心自問為什麼消費者要大老遠來你家消費?撇開食物不說,你還拿得出什麼東西來滿足消費者?是單純的解決溫飽,還是可以連同美好的台東回憶一同打包?
弄清楚了,基本上你就沒有大月小月的困擾了。
祝生意興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