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去最近開始很有名氣的大眾滷肉飯,可能我是因為第一次去,用餐環境不怎麼喜歡。
是店裡服務不好嗎? 不是! 東西不好吃嗎? 也不是!
追根究柢只是因為認知中的大眾滷肉飯,多是從臉書,或是從採訪片段得知,在訊息有限的狀況之下的一知半解,不太會產生特別的情感連結。
問我會不會再來吃? 作為備案的話有可能,特地來吃,不會!
老闆應該都對像我這樣的消費者無感,不過礙於合氣才能生財,只能忍氣吞聲,盡可能的調整服務/菜品到大家開心的程度。
但是老闆們你知道嗎,越是迎合消費者,你就誰都迎合不了!
而老闆你做了甚麼?
1.
不是來者都是客
還是有很多人是衝著CP值來的,總是要最多、吃最好、付最少。你是誰和你做了甚麼他們根本沒興趣了解。
前幾天看到花蓮正當冰臉書貼文靠北消費者,因為Google上面留了一顆星星的評論而大動肝火。
店家也用了好大篇幅來回應,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(點我)。
不用感到意外,有很多的消費者真的只看得懂CP值。
而老闆們需要做的,就是有意無意地告訴他們...
我不喜歡你😝。
2.
善盡告知的義務
在網站、在臉書、在Google商家上,傳遞會吸引消費者的訊息,與此同時,也一併過濾你不喜歡的消費者。
如果你的客單價在同行之間算高,你一定要無所不用其極,不斷的提醒消費者你不便宜。
舉凡你的用料,如何講究與不妥協都應該在每一次的對外發言中體現出來。
之所以你需要有部落格,讓消費者在搜尋你的初步就大概了解你。
不要天真的以為放臉書就萬事ok,只有極少數的人會願意一一滑你的所有貼文。
3.
找出你的80/20
關於 80/20 法則你應該不陌生!在餐飲的背景之下,我以M’loma為範例說明一下 80/20出現的場景。
眾多來店用餐的消費者中,大概會有20%-30%願意填寫店家提供的餐後問卷,而在當天的所有問卷之中,在選項裡勾選“加入電子報名單”的佔比也是以20%-30%的形態作分佈。
這些願意填問卷的20%-30%解決了店家急需改善,卻看不見的盲點。而願意加入名單的20%-30%讓店家可以更好的找出作口碑行銷的關鍵消費者。
所以每天一打開門店,優先事項就是利用問卷找出那關鍵的 20%,然後試著將其放大。
差異化可以讓我們更快的找出喜歡、與不喜歡自己的目標群眾。
特別喜歡網路上的一段話...
如果人人都喜歡你,那你得普通成什麼樣子?
在餐旅市場服務內容都越趨雷同的今天,來者不拒的服務標準作業流程除了不討喜,還會讓你忙到心很累。
所以,在開始卯起來幹活之前,先挑選好你要的顧客樣貌!